害蟲文章 >> 其他害蟲 >> 文章內容

蛾蚋|蜈蚣|馬陸|衣魚|衣蛾


蛾蚋-moth fly

    

蛾蚋,通稱蝶蠅。蝶蠅亞科為蛾樣小昆蟲,全身密被細毛、口吻短小,不適吸血之用,欠缺大顎、腳及翅短小。成蟲靜停時,蝶蠅屬將其兩翅疊於腹部背面向兩側垂成屋脊狀,身體緊貼於靜停面。大蝶蠅屬卻將其兩翅保持在同一平面而與靜停面成平行。

星斑蝶蠅幼蟲為灰白色,體節有毛。幼蟲孳生於廚房盥洗槽下方排水溝內富有粘性物質水邊,成蟲常見於廚房盥洗處。白斑大蝶蠅之幼蟲為黑褐色,身體較上述幼蟲更角質化,故外觀上較強壯,常孳生於人、豬之糞坑,其鄰近廢水窟及嚴重污染的排水溝。成蟲常密密麻麻停於廁所內壁面。

本亞科除澳洲流蝶蠅之一種有叮咬人體之報告外,其他全為非吸血性。流蝶蠅口器短小,能否叮咬人體甚為可疑。蝶蠅因生活於不潔場所,又常出入住宅,故可能污染食品,迄今尚無確實污染報告,卻有引發蠅蛆症的報告。在日本曾有一名小女孩在其尿水中排出活生生的星斑蝶蠅的幼蟲。幾年前有人曾經受託鑑定台北市內某單位醫師取自患者臀部潰瘍之兩隻蟲,經鑑定證實為白斑大蝶蠅之三齡幼蟲。此可能由於該病患上廁所時,雌成蟲把卵產置於其疸內所引發的蠅蛆症。

蛾蚋造成的蠅蛆病是一種兼性寄生,也就是說,蛾蚋幼蟲在一般情形下,是一種自由生活的昆蟲,不需要寄生在宿主體內,就能完成生活史。如果幼蟲或卵意外進入宿主體內,也能利用宿主的組織來完成生活史。因蛾蚋的口器和產卵管,都不能穿透動物皮膚,直接把卵或其它病原注入宿主體內。因此一般認為蛾蚋性蠅蛆病的產生,是傷口護理、消毒不良等意外因素所造成。

蜈蚣:

     蜈蚣,俗稱百足蟲。體細長,背腹扁平。軀幹部除最後二或三體節外,每一體節具有一對足,適合快速爬行。口器具大顎一對及小顎兩對。軀幹部第一對為毒爪,用於攫捕獵物,並穿刺將毒液注入體內。

蜈蚣多生活於潮濕、陰暗處,諸如:石頭下、土壤裂縫、樹皮下。有些為穴居,亦有海生者。夜間捕食,主要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如不小心驚擾到蜈蚣,它即會咬人,造成局部腫痛。雖有數種蜈蚣會咬人,但因被蜈蚣咬而致死者,卻鮮有所聞。大多數的蜈蚣,其毒液對人類並不且危險性。

馬陸

     又稱千足蟲,以腹部生長的多對步足得名。身體呈長圓環形或扁背形,體長1.5~12公分。體色因種類不同而異,有:紅褐色、黑色、橘黃色、淡黃色或黑色具有淺色斑等。以足作推進行走,無法快速移動。於土中築巢產卵,幼蟲通常脫皮7~10次,足及體節的數目隨脫皮而增加。生長達性成熟時,即停止脫皮。

     馬陸生活於腐葉、爛木頭及其他潮濕的地方,並不咬人,而且絕大部分完全無害。馬陸不具有毒腺,但許多種類卻具有防禦腺,可以分泌具腐蝕性的液體,若觸及皮膚會造成刺激腫脹,引起水泡性皮膚炎,眼睛或口之接觸可能造成嚴重發炎。人們在晚上睡覺時,常因拂去爬在身上之馬陸,致馬陸分泌腐蝕液,因而引起皮膚灼傷。某些大型的種類,甚至可以從身上噴射腐蝕液達半公尺之遠。

衣魚(銀魚)

     身體細長柔軟,體長不到1公分,扁平、胸部寬大,有長長的兩條尾毛和一條中央尾絲,身上有銀白色的鱗片,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昆蟲,全世界約有370種,有12 種是居家害蟲。在室外多棲息在土隙石縫下、樹皮下、落葉層多腐植質的地點、生活在蟻巢及白蟻巢處也不少。室內的品種大多則喜在濕冷處,在家中衣櫃及書櫃、報紙或書堆中常見,以澱粉、紙類、漿糊類、膠質等物質為食。大部份的衣魚行動極活潑,受驚擾時會快速行動。以大顎來咬食小顆粒或紙張的表面,故在紙張上可見到咬痕。衣魚主要以醣類如澱粉、糊精為食,其它如鈣粉、人造纖維、及釉紙也可食用。也取食昆蟲屍體的蛋白質、壁紙的黏膠、紙張及書的裝訂線、人類絲及棉麻等。

衣蛾

     衣蛾幼蟲是一個小型白色的毛毛蟲,藏在一個絲質的袋狀物或網狀物(稱為筒巢)內,常在牆壁上可見到一個黏著水泥的紡錘形絲袋,內有黑褐色頭的毛蟲。成蟲為淺黃色的蟲子,懼光。衣蛾的分佈極廣,可檢查舊衣箱的盒子、毛皮、羽毛枕頭、老式傢俱、地毯等是否有孔洞;或牆壁是否黏有繭。

     幼蟲行動緩慢,以羊毛、毛髮、毛皮、羽毛為食。會破壞紡織品,在圖書館或博物館會危害動物標本,然而成蟲不取食。成蟲將卵產在皮毛、羽毛、皮品、毛或污穢的絲綢上。幼蟲會吐絲作繭,繭的兩端開口以供取食及行動,在繭中成長,蛹期仍在繭中,直到羽化。相對於毛織品,純棉的衣物較不易受到危害。

欣立消毒公司日誌:http://blog.xuite.net/seemly_12345/cockroach